“互联网+”成为当下热词,作为文化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出版业,已被“大数据”深刻影响着,大数据时代,出版业如何从大量数据中发现知识、有效开发利用用户数据等问题,成了摆在出版人面前的重要课题。
2016中国数字出版年会上,多位业内人士探讨了中国出版业在大数据时代应如何创造知识价值,并分享了最新探索经验。
从小而散到大而强
借助外力
当前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驱动发展、知识文化竞争的时代,创新发展已经是我们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原动力。而反观我国出版业,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文献产出国,但现状还是小而散。
“面临数字化转型,出版社想要做大做强,必须遵循自身的规律借助外力进行融合,从而降低风险。”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专务副总经理黄丽洋坦言,“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复杂,基于大数据的协同创新变得越来越普遍和越来越重要,合作创新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其实,传统出版企业已深入到数字出版、数字阅读、数字传媒、互联网文化、数字印刷等的方方面面。对此,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数字出版与教育业务部总经理刘长明表示:“随着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整个出版业的模态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应该实现从单介到多媒介的出版,从静态单向到动态交互,从单一图书提供商向信息服务商转变,内容传播由单一向多媒介、多形态的发展,形成互联网+内容+融合发展。”
从内容提供商到知识服务商
积极转型
出版业既是产品行业,也是服务行业。随着出版业数字化程度的提高,其服务行业的属性表现得愈加明显,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用户关注的不再是简单的文献、知识获取,而是如何从复杂的信息环境中获取解决问题的信息内容,并将这些信息动态重组为相应的解决方案。因此,传统出版单位需要完成从‘内容提供商’到‘知识服务提供商’的定位转型。”刘长明说道。
在黄丽洋看来,实现传统出版与新型出版业务流程和市场运营的深度融合,延伸到编辑、创作、科研和作者,延伸到科研团队、作者,只有出版社真正由出版商向知识服务商进行转型,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进而才能够做大做强。
据刘长明介绍,为了帮助出版业从专业出版商向知识服务商转型,当前北京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构建了大数据中心,有上百台的服务器,能够提供的采集源有100多万个,日采集处理数据超过5000万条,目前支撑上千亿数据量的数据索引。“我们通过选题策划,结合大数据中心对互联网的热门事件和热门词汇包括词评进行采集,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抓取、挖掘和分析,最终为出版单位提供报告,帮助出版业在选题策划和营销决策上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刘长明介绍说。
东软新闻出版产业发展研究室主任王智也有着同样的观点,他指出:“大数据将驱动智慧出版,出版社连接了读者和作者,应根据用户的需求和作者资源来推出更加符合受众的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