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平时去影院观影的时候有没有这样的体验:在巨幕影厅观看电影时,高强度光源照射下的银幕有丝丝、颗粒状斑纹,斑纹的四周与画面整体的颜色略有偏差。人眼与银幕之间仿佛出现一层油幕,尤其是出于剧情的需要,持续的白场画面时更为严重,严重影响观影心情。小编告诉你,其实你这是遇上了传说中的”散斑”。散斑现象普遍存在于光学成像过程中,特别是激光光源的高度相干性,散斑现象就更加明显。那么激光又和电影画面中的散斑有什么关系呢?
伴随着高分辨率、超高亮度、广色域、高帧率等技术热点的发展,一度让“激光”成为国内外电影电视等显示行业的热门话题。电影放映设备厂商诸如Barco、Christie、Sony、NEC等数字电影放映机厂商先后推出面向不同市场需求的激光放映机产品。激光光源的优势自不必说,其作为未来影院发展方向的地位不可撼动,但激光的确存在散斑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应用于影厅建设的过程中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那么问题来了,激光散斑是什么?它是由激光照射物体的漫射表面(例如纸张、金属表面、墙面)或通过透明漫射体时,会在其表面以及附近空间产生无规则分布的亮暗斑点,称为激光散斑(Laser Speckles)或斑纹。散斑是一种干涉现象,激光照射在粗糙表面时,表面上每一点都可看作子波源,产生散射光(子波),他们彼此是具有相干性的。若降低照明散射体的光束的相干性,散斑的衬度也随之降低,乃至完全消失。
当激光照射在粗糙表面上时,表面上的每一点都要散射光。由于电影银幕尤其是高增益金属银幕,其表面是不规则的金属涂层,使得激光散斑的现象更加明显。激光放映设备厂商针对散斑问题都在进行积极的研发与探索,目前广泛应用于市场的消散斑技术,比较成熟的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是银幕扰动散斑干涉。
通过对电影银幕的干涉,改变高强度光源直射银幕时,产生在非均匀的表面位移或表面变形,在有规则的干涉条纹中会出现不连续的形状变化和间距变化,使高增益金属银幕上颗粒状散斑呈现出“肉眼不可见”状态,使电影银幕的图像颜色饱满,亮度均匀、画面清晰。
特点:银幕扰动散斑干涉技术是目前激光消散斑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且最成熟的技术。在影院建设过程中,银幕扰动散斑干涉技术算得上是为影院提供最高性价比、维护最简单、配套3D系统采购和运营成本最低的影院建设方案。在呈现最低散斑效果的同时,降低影院本底噪声,让影厅静得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辰星科技”首创的Cinelab激光巨幕3.0版本,为影院完美呈现这一成果。
第二种是激光波长散斑干涉
由于光的相干性原理,通过“时间部分相干光”干涉的方式,通过两组RGB光源所发出的束光来降低激光的相关性,从而降低散斑现象。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消除散斑,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讲,使其3D光效更加优秀。
特点:激光波长散斑干涉使用低增益白幕,可在原有降低散斑的条件下,进一步降低散斑对画面的影响,此类设置将有效降低影院的银幕投资。但另一方面,由于此技术转换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系统数百万的投资成本相对较高。激光波长散斑干涉由于同时需要两组RGB光源进行工作且需要超高速切换,其电功耗(激光波长散斑干涉系统的电功耗为12000wh, 银幕扰动散斑干涉系统的电功耗为4500wh)也被影院所诟病。
再加上此类系统往往追求集成度高,其核心部件需要高频率运行以保证放映效果,所带来的热效应风险使得系统稳定性存在较大隐患。另外,由于选用白幕以降低散斑效应,运用其不同波长的RGB激光来进行3D画面的演绎,就需要色谱3D眼镜来提供成像,色谱3D眼镜的采购成本、运营成本也使影院的3D系统选择上产生“被绑架上船”的纠结。
作为影院数字化服务先锋,辰星科技曾率先在8月27日做了一次胆大的实验--银幕散斑检测:在影院环境下,在15米的普通国产金属高增益(2.4)银幕上,打白场,并进行亮度实测,证明了用激光可轻松实现15fl的3D实测亮度。现场在座的50多名影院投资人走近触摸银幕,找找散斑,了解震动情况,现场投资人对于银幕呈现的最低散斑效果非常满意。据悉,现场使用的Cinelab巨幕解决方案获得授权使用了近20项国际专利技术只为彻底消除银幕散斑。
散斑有无对比照,你能看出来吗?
电影技术标准要求3D亮度是4.5fL,RealD在推6.5fL认证,DCI最新推荐激光投影的3D亮度建议到14fL。辰星科技当天的演示,轻松实现了15fL现场实测亮度,也证明辰星激光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告别了散斑,也告别了“幕震”。
高端激光显示之争,除了最简单的亮度,2015年更加热闹,色彩的比拼,高宽的容度,画面稳定性,小型化设计等也似乎在告诉我们真正的顶级巨幕享受之旅已经开始,而散斑只是第一步而已。
|